项目展示

  • 首页
  • 项目展示
  • 3万字的《园冶》精髓竟凝于这四个字

3万字的《园冶》精髓竟凝于这四个字

2025-03-29 23:25:31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园冶》是明朝末年出版的经典造园书籍,即便到了今天在造园的领域,也无出其右者。


《园冶》原文3万多字,分上中下三卷,涵盖了造园的方方面面。不过其实在《园冶》开头的兴造论当中,计成就用八个字概括了造园的精华。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这八个字被公认为《园冶》中最为精辟的造园思想,贯穿于全书,渗透于造园的每一个环节。


其中又以“因、借、体、宜”四字最为精华,这期小蚂哥就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四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因”在字典上被解释为:因袭,依靠,根据。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写“因”字的:



像一个人伸开手脚仰面躺在草垫子上,古人躺下休息需要依靠席子,是不是很形象。



这里我们多插一嘴,这种造字就是会意字,也就是两个或者多个字符组合,比如“牧”就像是手拿鞭子放牛,所以有放牧的意思。


《说文》中有关于“因”的注解:爲高必因丘陵,爲大必就基阯。意思是要想建造高大的建筑,一定要凭借丘陵高的地势;要想建筑宏大的工程,一定要依靠稳固的地基。



《园冶》“兴造论”指出:“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


此为根据场地的实情出发的思想,绝不是从某种空想或模仿而出发。“因”基于现场调查,脱离现场也就无所谈“因”。此为兴造之首要。

德赢官网Vwin



此外,“因”还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董豫赣认为计成利用“因借”的核心原理来消解园林造作里的人工痕迹,这种说法也挺有意思。




“借”在字典上被解释为:暂时借用别人的东西,帮助。那为啥借有借助,凭借的意思呢?



在篆文中,“借” 写作 “藉”,但我们还得去掉草字头,得到“耤”这个字,这样才算是找到了这个“借”字的源头。


“耤”读jí,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在甲骨文里是什么样子。



“耤” 字像一个人手持耒(一种农具)在田间耕作的样子。耒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犁耙的起源。



金文中的“耤”直接把田加上了,更是证明了和古代农业相关。



你想,人要收获粮食,就需要借助耒来耕田,这不就是借最初的意思吗?


借后来引申为了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不过在《园冶》中,大多数都是取“借”最初的含义,也就是凭借之意。


《园冶》“兴造论”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借景”对“借”的含义又做了更多的发挥,从近到远,从有形到无形,无所不可借。“借”的方法很多,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在当今,“借景”往往被狭义地解释,即指借园外的某山某塔为景。“借景”在日本造园学里也是核心概念,也是这种狭义上的运用。



其实《园冶》中的解释是广义的。“借”是一种对现场之外的条件的最大利用,用来丰富现场。这种利用是介于人与外界的、人与自然界的普遍关系,不仅限于某种视觉上的关系。“借”是将有限的场地与无限的自然相连接的一种手段。“借”应当是基于“发现”。




我们再来说“体”这个字。这个字小蚂哥个人认为是简化的很好的。最早这个字是写作 “骨豊”(左右结构),左边部分是 “骨”,右边部分是 “豊”。



“豊”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可看做一个青铜器里放了两串玉器。



所以有学者推测古代的“體”和古代祭祀活动中使用骨骼等有关。


但这个字,古时候这个字的写法一直没有固定下来,战国时期,主要有三种写法:體、軆和。


主要区别在偏旁,有写成“骨”的,有写成“身”的,由写成“月”的(就是肉的意思),反正都和自己身体有关。


到了唐朝有人把右边的“豊”换成“本”。



一直到民国《第一批简体字表》,以「体」为「體」的「简字」。



日本「新字体」里面,也用「体」来代替「體」。


所以体是少有的简体字,繁体字,和日本汉字都是一样写法的字。


我们看“体”,就是“人本”,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精密的结构体,有着极为规矩严谨的多重系统。所以“体”在字典里还被解释为:事物的法式、规矩。




《园冶》对“体”的含义并没有做解释。依据字典的解释来理解的话,“体”应当是指“获得某种秩序”。


园林全局或整体就是把各个元素通过某种秩序组织在一起的,其中包括内在的布局和外在的表现风格,构成完整的园林形体。



也有学者则将“体”理解为“得体”,既强调园林内在布局与外在风格的和谐,也侧重与园林风格与园林主人身份的一致性。




最后来看“宜”。“宜”在字典上被解释为:合宜,相称,合用,共享。



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是放在砧板上的两块肉,是以且(俎[zǔ])和肉组成的会意字。篆文改成把肉放在了象征宗庙的“宀”和大地“一”的中间。

3万字的《园冶》精髓竟凝于这四个字



《爾雅·釋言》:宜,肴也。《尔雅》将宜解释为肴。“肴”,是指煮熟的鱼肉等荤菜。



“宜”本义就是祭祀时奉献给祖先的菜肴。而这种行为本身就蕴含有“合适”的观念。到了春秋时期,“宜”表示 “合适、适宜” 的意思已经比较明确。



《詩經·大雅·假樂》:宜民宜人。这里的“宜”,即适宜。意思是执政者的所作所为,必须适宜民众和群臣的心意。


《园冶》中“宜”应当是在“得体”之上获得的一种更好的状态,这种状态又不是某种过分,而是一种适中,是以诸条件之间的和谐相称为前提的。《园冶》用了“精而合宜”的表现,这说明“宜”又与精心规划有重要关系。



“宜”也可以理解为园景的布置随客观环境的转移而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宜”就是协调性,即各种要素之间产生有机联系,适度关联,合理构成,从而形成恰到好处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象。



最后大家要明白,“因”“借”“体”“宜”四字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其内在的联系。有了“因”做根据,才能有所“借”,而合“宜”的结构,才会让园子得“体”。


这四者在《园冶》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把“因” 和 “借” 是获取景观资源和拓展空间的手段“体” 是园林设计的框架和载体,将 “因” 和 “借” 的成果进行整合。而 “宜” 则贯穿于整个过程,是对 “因”“借”“体” 的衡量标准,确保园林的设计和营造在各个方面都达到合适、和谐的状态。



到此你明白“因”、“借”、“体”、“宜”的含义了吧~


更多《园冶》的解读。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