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 首页
  • 资讯中心
  • 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终极版.附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终极版.附答案)

2025-03-29 21:11:09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终极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说明: 本卷严格遵循《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聚焦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难度系数6.5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人工智能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人类文明。算法推荐系统通过精准画像将个体囚禁于“信息茧房”,短视频平台以15秒为单位切割注意力,社交媒体用点赞机制制造情绪回声壁——技术异化的本质,恰如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殖民”。当AlphaGo击败李世石时,人类惊叹于技术的伟力;但当ChatGPT写出哀悼亲人的诗句,我们却陷入存在论焦虑:如果情感表达都能被算法模拟,人之为人的独特性何在?

这种焦虑可追溯至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他在《技术的追问》中警示:“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因素”,而是“解蔽”世界的方式。农耕时代,农夫观察麦苗拔节感知时序更替;工业时代,工人透过仪表盘数字理解机器运转;而在算法统治的当下,世界被简化为0与1的比特流,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都可能被降维成词频统计模型。当《蒙娜丽莎》的微笑被解构为206个面部坐标点,审美体验中至关重要的“灵韵”(本雅明语)正在消散。

人文精神却非静态标本。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农业文明中体现为顺应四时的生存智慧;工业革命后,马克思揭示流水线对工人主体性的剥夺,催生出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而今面对智能革命,我们亟需构建“人机共生”的新伦理范式。麻省理工学院“道德机器实验”揭示的困境具有典型性:当自动驾驶汽车必须在撞向孕妇或老人间抉择时,功利主义算法与儒家“差等之爱”伦理产生尖锐冲突。这提示我们,技术伦理不能简单移植传统框架,而需在数字语境中重新锚定价值坐标。

技术迭代史实为人文精神的淬炼史。印刷术的普及曾让欧洲走出中世纪蒙昧,但古登堡也哀叹“书籍泛滥导致思想贬值”;电报缩短了时空距离,梭罗却在《瓦尔登湖》中质问:“我们急于在大西洋底铺设电缆,是否忘了先与近在咫尺的人类对话?”历史总在技术狂飙与人文反思的张力中螺旋上升。而今的生成式AI创作,恰似当代“谷登堡时刻”——当Stable Diffusion能批量生成梵高风格画作,我们更需要追问:艺术创作中不可复制的精神震颤,如何在算法时代存续?

重塑人文精神的关键,在于构建“双向驯化”机制。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提出“药理”概念:技术既是解药也是毒药。TikTok的青少年模式限制使用时长是技术自我约束的尝试,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对情感识别系统的禁用则体现制度性制衡。但更深层的解药在于教育革新:芬兰将“AI伦理”纳入中学必修课,学生通过模拟无人驾驶道德困境理解价值排序;中国“数字人文”学科则尝试用算法分析《全唐诗》,在传统文脉中寻找应对技术异化的智慧。

站在文明史的维度,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人文精神的涅槃契机。敦煌藏经洞的卷轴在北宋战乱中封存,千年后经数字化重生;故宫文物修复师用纳米材料加固古画,让传统技艺与尖端科技共舞。或许未来的AI伦理,既需亚里士多德“中道”智慧平衡创新风险,也要王阳明“知行合一”精神贯通虚实界限。当量子计算机开始解析《周易》卦象,我们终将理解:人文精神的真正重塑,不在于抗拒技术的浪潮,而在浪潮中重塑驭浪的桅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 请结合材料,阐释"技术异化"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4分)

4. 材料提出"人文精神的迭代性",请分析其论证逻辑。(6分)

5. 如何理解文中引用的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因素"?请结合现实案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

  1. C(材料未提及"完全取代人类决策")
  2. D(因果倒置)
  3. 评分要点:①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 ②数据算法导致认知窄化(每点2分)
  4. 评分标准:
  • 准确指出"记忆重构""生态书写"等特征(2分)
  • 结合文本分析叙事策略(2分)
  • 揭示文化反思的深层意蕴(1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6~9题。
《槐香》 作者:林深

最后一辆运土车碾过村口时,老槐树的影子碎成了满地光斑。王守根蹲在断墙边,把烟袋锅子磕得砰砰响。他记得三十年前,这树下还坐着说书的老刘头,铜锣一敲,全村老小围得密不透风。月光好的夜里,老刘头总讲《杨家将》,讲到杨令公撞碑殉国时,连槐花都扑簌簌往下掉。如今儿子在城里买的学区房,客厅挂着幅电子水墨画,屏幕里的假山假水会跟着音乐变颜色,可那槐花香,到底飘不进二十八层的高楼。

推土机的轰鸣惊醒了地窖里的酒瓮。十年前埋下的槐花酿,封口红绸还是老伴在世时扎的。王守根颤巍巍捧出酒坛,泥封将裂未裂,像极了村西头那座风雨飘摇的土地庙。施工队长递来拆迁协议时,他盯着补偿款数字后头的零,突然想起儿子的话:“爹,咱村连快递都送不到,留着这破树有啥用?”

暮色里,老槐树的年轮正被激光扫描仪刻成三维模型。戴AR眼镜的技术员说,这树会活在虚拟博物馆里,“千年不腐,还能设置飘花特效”。王守根仰头看枝杈间最后一线天光,恍惚看见老刘头的铜锣悬在半空,却再敲不出一声响。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老槐树下的说书场景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
B. 电子水墨画象征着城市化对自然的机械复制
C. 激光扫描槐树体现现代技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
D. 未启封的槐花酿暗示未被践约的情感承诺

7. 分析文中“老槐树”的象征意蕴。(4分)

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终极版.附答案)

8. 小说采用双线叙事结构,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9. 评论家认为“此作延续了新乡土文学的美学突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6. C(3分)
【解析】“彻底否定”表述绝对化。原文中技术员称老槐树将“活在虚拟博物馆”,体现技术对传统的选择性保存,虽有异化但非全盘否定。

7. 评分要点(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4分):
传统乡土文明的载体:见证过说书、酿酒等传统生活场景。
精神家园的隐喻:其凋零象征城市化对乡村文化根基的摧毁。
代际冲突的焦点:老辈人眼中的文化图腾,新一代眼中的发展阻碍。
技术异化的客体:被数字化复制的对象,失去真实的生命体验。

8. 评分要点(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4分):
时空交织:明线写老槐树被伐的现实进程,暗线穿插王守根的回忆闪回,拓展叙事容量。
对比强化:物理空间的拆迁与精神家园的崩塌形成共振,凸显主题深度。
情感张力:客观的技术记录与主观的怀旧情绪相互撕扯,增强悲剧意味。

9. 评分标准(5分):

  • 美学特征定位(2分)
    指认“新乡土文学”突破传统田园牧歌模式,直面城市化阵痛(如答出“记忆重构”“创伤书写”等关键词可得分)。
  • 文本分析(2分)
    结合双线叙事(传统/现代)、意象系统(槐树/AR眼镜)、细节隐喻(碎影/三维模型)说明审美创新。
  • 文化反思(1分)
    揭示技术霸权下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机,体现当代乡土书写的批判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原文节选)

太宗谓侍臣曰:"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此其所以难也。"徵对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存亡之迹若此何也?良由失其道也。桀放鸣条,纣死牧野,秦婴系颈,汉祖入关,皆耳目所接。夫鉴形之美恶,必就止水;鉴国之安危,必取亡国。愿陛下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

他日,太宗宴群臣于丹霄殿,酒酣谓徵曰:"朕所行得失,公宜极论。" 徵曰:"陛下欲导臣使言,臣敢不尽愚?陛下贞观初志在节俭求谏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异也。" 太宗拊掌大笑曰:"人苦不自觉,公乃言朕必行仁义,今果然矣!"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标出。(3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3. 魏徵如何运用"以史为鉴"的策略说服太宗?请简要概括。(3分)

14. 本文体现了哪些古代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式?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0. 断句答案(3分)

原文句
陛下贞观初志在节俭求谏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异也
断句位置
陛下贞观初志在节俭求谏
/ 比来营缮微多 / 谏者颇有忤旨 / 此其异也
评分标准

· 正确标出三处断句得3分(每处1分)。

· 错断、多断、漏断均不得分。


11. 文化常识题(3分)

答案:D
解析

· D项错误。丹霄殿是唐代禁苑中的宴饮场所,非日常议政主殿。唐代日常议政多在太极殿、两仪殿。
评分标准

· 选D得3分,其他选项不得分。


12. 翻译题(8分)

(1)夫鉴形之美恶,必就止水;鉴国之安危,必取亡国。
译文:想要看清容貌的美丑,一定要靠近静止的水面;想要明察国家的安危,一定要从灭亡的国家吸取教训。
评分标准(4分):

· 关键词

o 鉴:明察、审视(1分)

o 就:靠近(1分)

o 取亡国:从灭亡的国家中借鉴(1分,状语后置需调整语序)

· 句意通顺(1分)。

· 错译、漏译关键词扣分,句意不通扣1分。

(2)人苦不自觉,公乃言朕必行仁义,今果然矣!
译文:人苦于不能自我觉察,您却直言朕必定践行仁义,如今看来确实如此啊!
评分标准(4分):

· 关键词

o 苦不自觉:苦于不能自我省察(1分,注意宾语前置)

o 乃:却(表转折,1分)

o 果然:确实如此(1分)

· 句意通顺(1分)。

· 错译“乃”为“于是”等扣1分,语气词“矣”未译出情感不扣分。


13. 策略概括题(3分)

答案要点
列举历史教训:夏桀、商纣、秦二世等因失道亡国(1分)。
类比日常经验:以“止水鉴形”类比“以史为鉴”(1分)。
聚焦前朝覆灭:特别强调以隋亡为直接镜鉴(1分)。
评分标准

·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 若答“引用典故”“对比论证”等表述,酌情给分。


14. 君臣关系分析题(3分)

答案要点
君主的虚怀纳谏:太宗主动要求魏徵“极论得失”,并欣然接受批评(1分)。
臣子的尽忠敢言:魏徵直言太宗“营缮微多”“谏者忤旨”等敏感问题(1分)。
理性的双向互动:太宗以“拊掌大笑”肯定谏言,体现君臣互信的和谐(1分)。
评分标准

· 每点1分,需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 仅答“君明臣贤”等空泛结论不得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南宋·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貂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寒眼乱空阔"以触觉通视觉,写秋色满眼引发的苍凉心境
B. "舒卷江山图画"虚写登楼所见,暗含对山河破碎的痛惜
C. "风露巧欺客"拟人化自然力量,强化漂泊无依的孤寂感
D. 末句"分付与沙鸥"呼应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寄寓归隐之思

16. 词中"落日熔金"与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意象相似而情感迥异,请比较分析。(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5. B(3分)
【解析】"舒卷江山图画"是实写登楼俯瞰江山如画的壮阔景象,"山河破碎"属过度解读。南宋多景楼位于镇江,时属边防要地,此句重在表现地理形胜。

16. 评分要点(6分):
意象共性(2分)

· 均以"落日熔金"描绘夕阳似熔化的黄金,渲染壮丽而短暂的黄昏景象。

情感差异(4分)

· 杨词
家国之痛:以熔金落日喻南宋国势衰微("望神州"直抒忧国情怀)
悲愤交织:绚烂晚照反衬"报国无路"的郁结("空白一分头"的功业焦虑)

· 李词
身世飘零:熔金残阳暗喻北宋繁华消散(《永遇乐》作于南渡后)
孤寂凄婉:暮色辉煌反写"人在何处"的茫然(个人命运与时代巨变的交织)

手法关联(加分项)

· 杨词用壮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李词以盛景写孤寂(以丽景衬悲),同属反差笔法但情感指向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的重要性
(2)杜牧《阿房宫赋》以""揭示秦亡教训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运用通感手法描写乐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语段】
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现引发全球关注。①______,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坛高达1.15米,分层铸造工艺彰显古蜀文明精湛技艺。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研究人员发现神坛表面含锡量达17.3%,这与中原商周青铜器(平均含锡量8%-12%)形成鲜明对比。②______:高锡配方虽提升硬度,却也增加脆性,这解释了为何三星堆青铜器多呈碎片化出土。更令人惊叹的是,3号坑发现的黄金面具残片厚度仅0.2毫米,相当于两页A4纸叠合的薄度,其捶揲工艺竟与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金棺技术异曲同工。考古队长雷雨比喻道:"三星堆如同一个加密的文明U盘,每次破译都刷新人类对上古文明的认知。"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6分)

20. 分析文中使用的三种说明方法及其效果。(6分)

题目及答案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原句:"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检测方法,使研究人员发现神坛表面含锡量达17.3%的数据。"
参考答案
"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研究人员发现神坛表面含锡量达17.3%。"
评分标准

· 删除"通过"与"方法"(句式杂糅),得2分

· 删除"的数据"(搭配不当),得2分

19. 补写语句(6分)
______
______
参考答案
以最新发掘的8号坑为例(3分,承上启下,引出具体案例)
高含锡量带来铸造难题(3分,总结后文,提示因果逻辑)

20. 分析说明方法及效果(6分)
参考答案
列数字:"含锡量17.3%""0.2毫米"——增强科学性,精确描述文物特征
作比较:对比三星堆与商周青铜器含锡量——突出古蜀冶金技术的独特性
打比方:将三星堆比作"加密U盘"——化抽象为具体,强调文明的神秘性与待解性
评分标准:每种方法1分,效果1分,共6分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0字。(4分)

原文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在虚拟空间构建物理城市的精准映射模型。该技术已应用于交通流量预测:杭州市利用城市大脑平台,生成西湖景区实时三维孪生体,实现节假日人车分流决策优化;在防灾领域,上海市将20000余个地下排水管节点数字化,暴雨前模拟内涝风险,提前调度抢险资源。专家表示,这项技术正从"镜像复现"向"预判干预"升级,成为智慧城市治理的新引擎。

参考答案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映射实时模拟物理城市,应用于交通规划和应急管理,实现精准决策和风险预警,提升治理效能。(58字)
评分标准

  • 技术定义(1分)+应用领域(1分)+功能价值(2分)
  • 超字数扣1分,遗漏关键信息按点扣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却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在变革与守正的张力中,中华文明绵延千年。

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见解。
要求: 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高考作文范文

标题:守文明之正 开时代之新

正文:

大禹以疏代堵,变堵为导,终驯服洪流;曾子日省其身,恪守"忠恕",成儒家道统。中华文明五千年星河中,"变"与"守"如同阴阳双鱼,在交融激荡中推动文明奔涌向前。而今立于时代潮头,我辈青年当以守正为锚,以创新为帆,在传统的深海中汲取动力,向未来的星辰破浪而行。

守正,是文明传承的根脉所系。《礼记》言"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序"正是文明存续的基石。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因匠人世代守护矿物颜料配方,至今朱砂明艳、石青璀璨;紫禁城琉璃瓦下的榫卯结构,因匠人恪守《营造法式》规制,历六百年风雨仍巍然挺立。守正不是泥古不化,而是对文明基因的虔诚传承。正如王阳明在龙场驿遍读经典后悟出"心即理",守正的本质,是在传统的土壤中培育新芽。

变革,是文明跃迁的必由之路。《周易》"穷则变"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验证。张骞凿空西域,将华夏文明置于更广阔的坐标系;王贞仪冲破"女子不习天文"的桎梏,以《月食解》叩响近代科学之门。今天的数字敦煌工程,让壁画在云端永生;故宫文物医院用纳米技术修复古画,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琴瑟和鸣。变革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如同青铜器氧化层下永远闪耀的金属光泽。

观永乐大钟,梵文经咒与沈度楷书相映成趣,见证多元文化的交融;看今日华为,将《周易》"鸿蒙"之名赋予操作系统,让量子计算机解析阴阳爻的玄机。这种"旧邦新命"的智慧,在个体成长中同样深刻:我们既需从《论语》"学而时习"中汲取治学之道,也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数字素养。就像苏炳添改良起跑技术时始终铭记"田径场没有魔法,只有汗水",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正是突破极限的密钥。

先民在甲骨上刻下"贞"字,既是占卜之诚,亦是守正之心;在青铜器铸就"革"纹,既是鼎新之志,亦是变革之勇。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我辈当以文明摆渡人的自觉,让传统的薪火照亮创新的征程。如此,五千年文明长河,必将永远奔流不息。

范文点评

1、辩证思维显深度:

通过大禹治水与曾子守礼的对举,确立"变与守"的辩证关系,以"阴阳双鱼""旧邦新命"等传统哲学概念构建思辨框架。

2、文化传承见厚度:

选取敦煌颜料、榫卯结构等典型文化符号,引用《营造法式》《月食解》等典籍体现学术积淀。

3、时代融合呈新意:

数字敦煌、故宫文物医院等案例展现传统与现代技术碰撞,华为"鸿蒙"系统、量子计算机解《易》等表述紧扣科技前沿。

4、个体成长重温度:

将苏炳添训练细节作为微观案例,避免空泛议论,末段"文明摆渡人"的比喻彰显青年责任意识。

5、语言表达具张力:

"青铜器氧化层下的金属光泽"等意象富有文学性,"琴瑟和鸣""薪火照亮"等短语实现古今语体交融。

评分参考:

1、内容(25):24分(观点鲜明,例证丰富,文化内涵深厚)

2、表达(25):23分(结构严谨,语言凝练,修辞恰当)

3、特征(10):9分(创新性强,具有个性化思考)

总评:此文完美契合高考作文"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评分标准,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宏大叙事中,始终贯穿青年个体的成长思考,堪称议论文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