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国之武昌起义:意外接连意外,还原武昌起义是谁开的第一枪
如今看武昌起义,怎么看都像一场事先没经排练的剧目,意外接着另一个意外,起义虽然有点戏剧性,却给了清王朝致命的一击。
推翻一个腐朽的朝代,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众所周知,清王朝灭亡的时间是1912年12月12日,这个时间点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一个崭新的朝代——中华民国就此建立。
往上翻,也就是1911年,这一年是辛亥年。
此时大清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这一年爆发的武昌起义,奠定了建立民国的基础。
故此武昌起义又被称为辛亥首义,武汉首义。

武昌起义画卷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诸多起义中最成功的一次,是打响清王朝灭亡的第1枪。那么是谁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第一章
让我们回到1911年,这一年又被称为辛亥革命年。
提起辛亥革命,人们自然想起了孙中山。武昌起义发生在辛亥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虽和辛亥革命有关,却和孙中山没有多大关系。领导武昌起义的主要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蒋翊武、孙武和刘公。
咱们先说说蒋翊武。
蒋翊武是湖南澧县人,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生人,造反的那一年蒋翊武27岁。
蒋翊武是个文艺青年,文采出众,他是武汉文学社的社长。
我这里解释一下,清末民初局势动荡,民间帮派会所多如牛毛,成员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上千人。比如同盟会,共进会,光复会,华新会等等都是大帮会。。
说完蒋翊武咱们接着说说孙武。这个孙武可不是春秋时期的那个军事家,不过这个孙武确实懂点军事。
孙武,湖北夏口人,光绪5年,也就是1879年生人,造反的时候孙武32岁,正是干事业的年纪。
武昌起义领导者孙武
有人可能会问,孙武和孙文(孙中山)他俩是亲兄弟吗?我告诉你,一文一武还真没有血缘关系。
孙武原名叫孙葆仁,也许是想沾沾孙中山的光吧?毕竟孙中山的名气比他大,到后来改名叫了孙武,当时人们不知内情,都以为他俩是亲兄弟。
蒋翊武和孙武,两个叫武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实际是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手,不用我说,两个帮会的联合是为了壮大力量。
蒋翊武是武汉文学社的社长,孙武是武汉共进会的会长。两个帮会联合起来准备发动武昌起义,实则是不满孙中山同盟会的“革命边角论”,也就是二人弃同盟会而去要干件大事,干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让孙中山看看。
我解释一下“革命边角论”的意思,孙中山的同盟会主张由边缘向中央包围,你看孙中山主要活动在两广和云南这些边远地区,或靠海或靠山,这些地方是不是属于边角地?
这样做有好处,清军来了容易往海外跑,二来容易接收海外华侨的捐赠,这种远离京城占据边缘地带的战略方针,被史学家称之为“革命边角论”。
第二章:
孙武领导的共进会和蒋翊武领导的文学社都比较激进,他们主张在长江中下游干革命,也就是在湖南、湖北等中心城市展开斗争,强势切断清政府和南方的联系,史学家称之为“中央革命论”。
网络配图
另外蒋翊武时常利用文学社讨论文学为幌子,在湖北新军里面发展会员。
我解释一下新军的性质,维新变法以来,两广总督张之洞响应清政府的号召,招收一些日本留学归来或有文化懂西洋技术的新青年入伍,想让补充进来的思想先进的新青年挽救大清的命运,故命名为新军。
有句话叫做“人算不如天算”,谁能想到,张之洞培养的新军为革命培养了火种,这些青年看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大多倾向革命,这就为蒋翊武在新军中发展会员提供了基础,所以文学社很快壮大起来,和共进会联合的时候会员达到了3000多人,实力超过了同盟会。
由于蒋翊武、孙武和孙中山对革命的理解有分歧,于是二人离开了同盟会,自立山头准备发动起义让孙中山见识见识。
世事艰难钱做马,攻城欲破酒做军。闹革命得有资金支撑,二人就找到刘公当他们的钱袋子。
孙中山也有钱袋子,分别是海外华侨和民国大佬陈其美。陈其美是蒋介石的领路人,以后会聊到陈其美。
先说刘公,刘公原名刘耀宗,湖北襄阳人,光绪7年,也就是1881年生人。起义的那年刘公30岁。
武昌起义领导者刘公
大家看到了吧?这些推翻清王朝的人都正值风华正茂时。
刘公家境殷实,他家是清末襄阳三大首富之一,人送外号“刘百万”,刘公是典型的富二代,起义的经费都是由他来负责,刘公很慷慨,只要孙武开口要钱,二话不说,给就完了。
有组织自然有分工,武装起义必须职责分明,蒋翊武出任军事总指挥,孙武任军务部部长,刘公为总理,也就是起义的大都督。
起义的旗帜他们也备好了,暗红的绸缎上面绣着十八颗星,代表18省联合起来推翻满清,恢复大汉天下的意思。这和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不谋而合。三人还给这面旗帜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铁血十八星”。
第三章
经过讨论和综合分析,起义时间定于1911年10月6日,这一天恰好是阴历八月十五。
从元末开始,民间就有八月十五杀鞑子之说,说是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在月饼里藏纸条相约这天起事。
蒋翊武和孙武他们就是借这个传说,定在这天起义。另外这天清军要放假,营地守备比较松懈和薄弱,利于起义行动。
就这样,革命者们静静等待庄严时刻的到来。
转眼到了9月24日,一桩意外之事发生了。
这天,驻扎在武昌南湖的新军炮队有士兵人打架,原来几个老兵油子喝酒喝高了,和新兵蛋子撕吧了起来。
老照片
当兵打架可不是动动嘴轮轮拳头,为了解气,老兵油子竟然动起了枪炮,有人就报告了上司,上司带着警卫队很快把这次打架斗殴平息了,这件事史称“南湖炮队事件”。
事情到此还没完,第二天,湖广总督端澂(cheng)得知后十分震怒,他为了防止士兵再次闹事,下令收缴新军士兵手中的枪炮武器,暂时保管在楚望台军火库里。
眼看起义时间要到了,革命青年手里没有武器可咋办呢?哪天能把武器发到手尚且不知,没办法,起义时间只好往后推到了10月16日。
等待,还要耐心的等待。
说话间到了10月9日,“轰隆”一声爆炸声打破了宁静,同时惊动了警察。怕什么来什么,又出事了。
这回是孙武出事了。
这天孙武在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办事处制作炸弹,孙武在日本军校学习过制作炸弹的技术,当时他正在晾晒炸药。
恰好起义大都督刘公的弟弟刘同来这里玩,刘同叼着烟的烟灰抖落到了炸药上,炸药一下子被引爆爆炸了,顿时孙武被炸的满脸花。慌乱中孙武被几位战友抱起来送到了医院。
前后脚的时间,租界的警察闻声赶来,没来得及逃跑的刘同被逮了正着。
这种事传的很快,湖广总督端澂亲自审问刘同,刘同是个花花公子,禁不住拷打全都招了,随后清军开始按名单抓人。
第四章
出事的时候,起义总指挥蒋翊武正在别处开会,听说有人被抓,心说不好,起义暴露了。他当机立断,迅速发出起义提前的指令:“当晚(9日)夜里12点以扔炸弹为号,听到爆炸声大家一起动手。”
武昌起义领导者蒋翊武
这边新军里的起义士兵还在等待,那边清军开始疯狂抓捕名单上的革命者,一时间闹得满城血雨腥风。
时针指到了12点,依然没有动静。不是没动静,而是又出事了。
原来蒋翊武在12点时扔了一颗炸弹,谁知炸弹哑火被清军及时发现,和蒋翊武一起的几个人都没跑掉,蒋翊武跑得快侥幸逃脱了。
惊魂未定的蒋翊武认定这次起义彻底黄了,抓捕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再不跑就来不及了。想到此他一口气逃出了武昌,躲到监利县藏了起来。
起义一波三折,先是起义策划者孙武被炸伤进了医院,紧接着起义总指挥蒋翊武脚底下抹油跑了,剩下新军里的革命者们在风中凌乱。
金秋的武昌城很安静,背后却暗流涌动,清军加紧了追捕,新军里的士兵们内心忐忑不安,谁也不知道哪会抓捕会落到自己头上。
新军里的士兵们,多多少少都和蒋翊武有联系。
熬煎还是熬煎,时针指向了10日夜里8点。突然新军第八工程营熊秉坤大营里一声枪响划破了宁静的夜晚。“反了,老子造反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紧接着枪声大作杀声冲天,近代史上里程碑式的武昌起义爆发了。
网络配图
说到这你可能纳闷,原定的起义黄了,蒋总指挥都跑了,是谁代替总指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意外,又是意外,不过这次意外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情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蒋翊武和孙武这两大起义主角缺席,却成就了另两个新人的横空出世,这两人就是第八工程营的管带熊秉坤和他的手下班副程正瀛。
熊秉坤,湖北江夏人,也就是今湖北武昌人,生于光绪11年,也就是1884年,起义时年方27岁。
程正瀛,湖北武昌人,和熊秉坤是老乡,起义时年方26岁,二人都是武昌起义的首义者,但是他俩是谁开了第一枪有争论,容在下慢慢道来。
第五章
话接前言,时间到了10月10日,这天熊秉坤的大营有点反常,士兵们个个脸上有紧张兴奋之色,原来熊秉坤决定担负起总指挥的职责,决心把起义进行到底!
年轻时的熊秉坤
他通过传递消息通知各营,在夜里12点以枪声为号起义。
夜幕降临,时针指向了八点,休息号响起,各营安静了下来。
就在这时,熊秉坤的宿营地一阵骚乱,随后一声清脆的枪声传来,怎么回事,起义提前了吗?
意外!又是意外!原来是二排排长陶启胜夜间查房,他发现班长金兆龙没睡觉,而是靠在床头在擦枪。
陶启胜警惕性很高,也难怪,正是抓革命党人的时候,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能放过。
陶启胜上去揪住金兆龙的脖领子大声呵斥道:“不好好睡觉,你擦枪是不是想造反”?
金兆龙想挣脱挣脱不开,气得大喊:“老子就是要造反,你能咋地?程正瀛,你小子看热闹啊!还不动手更等待何时”?
旁边的程正瀛猛然惊醒,抓起枪来用枪托去砸陶启胜的脑袋,陶一闪身,脑袋躲过了枪托,肩膀却挨了重重的一击。直疼的陶启胜“嗷嗷”大叫,放开手撒腿就往外跑。
说时迟那时快,程正瀛拉开枪栓对着陶启胜就是一枪,随着枪声“扑通”一声,陶启胜栽倒在地死了。
就是这一声清脆的枪声惊动了正在巡营的熊秉坤,他快步跑进大营,眼前的场景让他意识到起义要提前。
相请不如偶遇,既来之则安之,早晚是反,熊秉坤对着天空“砰砰”打了几枪,各营听到枪声迅速行动,武昌起义终于爆发了。
很长时间以来,史书上一直说是熊炳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1枪,人称熊一枪。
实际上开第1枪的是程正瀛,为何出现这种误传呢?这都是孙中山不了解当时情况造成的。由于孙中山没有直接参加武昌起义,他一直误以为是熊炳坤打响了第1枪,在各种公开场合中,孙中山介绍熊炳坤,说他是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功勋,当时熊秉坤就默认了。
孙中山名气很大,说话有分量,从此以后,熊炳坤有了“熊一枪”的称号。
右边戴眼镜的是年老的熊秉坤,中间是溥仪
直到熊秉坤去世后,许多学者根据起义的记载以及回忆录等资料,发现打响武昌起义第1枪的是程正瀛,于是纠正了多年的误传。
虽然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并没有磨灭熊秉坤领导武昌起义的功勋形象,狭义上讲,开第一枪的是程正瀛,广义上讲,熊秉坤被冠以熊一枪的称号并不为过,是他在没有主帅的情况下扛起了起义的大旗,是他率先发动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请让我们记住这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小人物吧,是这些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文/马踏飞花)
(未完待续)
德赢官网Vwin